持續加大公益訴訟辦理力度
冬日的簸箕灣,奔騰的海浪涌入灣內,拍打著堤岸。在當地檢察機關涉海公益訴訟工作推動下,這片曾因垃圾堆積導致海岸侵蝕的海灘,如今正逐步修復“創傷”。
“過去簸箕灣,近三分之二的海岸線被大量廢棄石料、建筑垃圾堆占著。”日前,記者來到位于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東部沿海的簸箕灣畔,舉目望去,這個口門寬度約900米的海灣,告別了堆積的廢石渣土,灣內沙灘平緩,沿著海灣一側還修建起了防浪堤岸。
這一明顯變化,得益于泉州市檢察機關主動開展的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去年以來,泉州市檢察機關打響了海洋污染防治攻堅戰,依托“護衛泉州海岸線檢察聯盟”,用“檢察藍”守護“海洋藍”。
“我們通過檢察公益訴訟平臺監控到該線索,第一時間進行實地踏勘。”惠安縣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實地走訪發現,堆放在簸箕灣邊的大量廢棄石料、雜土筑起的“垃圾堤”綿延300多米,測算覆蓋面積約1.95萬平方米,“巨石下的沙土大量流失,嚴重影響了海岸線生態環境。”長期以來,責任單位雖加以整治但不徹底,簸箕灣原有沙灘風貌未得到有效恢復。為此,當地檢察院依法向主管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其徹底轉運、處置岸線堆積物,加強海岸線及周邊環境的聯動巡查,健全執法長效機制。同時,牽頭召集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及專家召開“訴前圓桌會議”,論證簸箕灣沙灘整治方案,并邀請縣人大、縣政協實地督導,多次到場監督施工進度,持續監督整治進度。今年3月,惠安縣檢察院發出跟進監督函。截至目前,當地已清除堆積的廢石渣土,并強制關閉簸箕灣周圍三處大型非法采石點。
簸箕灣行政公益訴前案件,是我市檢察機關開展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我市檢察機關踐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聚焦生態文明、守護舌尖安全等民生關切,加大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藥領域案件辦理力度。今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520件,同比上升71.6%。其中,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18件,通過辦案共挽回損毀國有林地、生態公益林18.1畝;督促回收和清理生產類固體廢物1.4萬余噸,向污染企業和個人索賠環境損害賠償金、治理恢復費用已獲法院支持3849.5237萬元。
在依法辦好法律明確賦權領域的案件基礎上,我市檢察機關積極、穩妥拓展辦案范圍,對法律明確賦權領域之外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公益損害問題,探索立案89件,推動農村旱廁、校園周邊商戶向孩子售煙、娛樂場所接納未成年人等問題得到有力整治。我市檢察機關積極探索開展文物領域檢察公益訴訟專項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晉江市檢察院督促保護安平橋和文化遺產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文物和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十大典型案例。(記者 顏雅婷 通訊員 謝純挺)
人大代表建議回顧
2020年市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曾閩宏提出《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建議》,建議要建立支持檢察公益訴訟工作配合協作機制,形成公益訴訟保護合力;要完善支持公益訴訟的保障機制建設,增強工作推進力度;要加大公益訴訟工作宣傳力度,把檢察公益訴訟作為普法宣傳的重要內容,逐步增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意識。(顏雅婷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