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7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吳圳烽 文/圖)童年時父親病重的痛苦記憶,成為黃書潤人生成長路上的一種牽絆和指引。這種牽絆和指引,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既是醫生,又是軍人,從醫26年來,黃書潤靠他的醫技醫德,收獲了滿滿的榮譽和沉甸甸的成果。
第910醫院燒傷整形科,黃書潤聲名在外,醫術精湛,穿著軍裝的他,即使戴著口罩,也阻擋不了英姿颯爽的氣質。
人物名片:黃書潤,1971年生,第910醫院燒傷整形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擅長危重燒傷救治、各部位畸形整復、復雜疑難性創面治療,在大批傷員救治上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被原南京軍區及泉州市表彰為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是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軍隊科技拔尖人才。
童年目睹父親病重
從小立志當醫生
穿著一身軍裝,挺拔的身姿、抖擻的精氣神。在第910醫院燒傷整形科主任辦公室里,黃書潤靠在窗前,下午的余暉灑在他的肩章上,可見幾縷銀絲。
童年的時光,原本是美好的,但對黃書潤來說,卻沒有那么快樂。他10歲時,父親患了重病,一病就是漫長的一二十年。老家在南安一個偏遠的山村,原來交通不便利,媽媽帶著爸爸到城里求醫時,要從村里搭拖拉機到鎮上,再轉車來到泉州市區,艱苦的求醫路,讓他與父母一分別,就是好幾個月。
小時候,自己只能投靠奶奶生活,只要一想起父親的苦痛,童年里就充滿著愁苦的滋味,這種烙印,讓黃書潤從小立志要當一名醫生,救死扶傷。1994年從福建醫科大學畢業后,黃書潤入職第910醫院(當年第180醫院),從那時起,成了一名醫生,也成了一位軍人。
畢業后,父親病危,黃書潤親自上陣,為父親治病。父親的情況很糟糕,一兩個月的時間里,一度在死亡線上掙扎,自己只能一點一點地盡力,幫父親打針、輸血、掛瓶,精心照顧,為父親延長了3年的壽命,直到1997年父親去世。
救治危重病人
在病床邊守了7天7夜
父親的離開,是他一輩子難以抹去的傷痛,這段經歷,也讓他對病人更加感同身受。“他們對疾病的無奈和辛苦,我能深刻感受”,所以,黃書潤對待自己的病人,更多的是同情與幫助。不僅是幫助他們解除病痛,也要讓他們接下來的生活能夠正常地繼續。
到第910醫院工作后,先是在大外科工作,做各種各樣的手術。直至2000年,黃書潤參與組建燒傷整形科,就一直在燒傷整形領域潛心研究,科室經常要收治一些危重大面積燒傷傷員及重型壓瘡、潰瘍、糖尿病足等復雜難治性病人,病人數多,工作量大。
黃書潤為病人看診
說到成批的傷員,黃書潤記憶猶新,2006年,他被調派福州參與一次19名成批特重燒傷傷員時,整整離家50天。一名戰士因大面積燒傷、休克、尿少,病情極其危重。黃書潤在戰士的床邊守了7天7夜,餓了就讓人送餐到病房,困了就趴在辦公桌上休息,半步都不敢離開,直到病人的尿量正常,平穩度過了休克期,自己才昏昏沉沉回宿舍,好好地睡了一覺。
如果不堅持,看不到一個個重傷員從死亡線上被拉回來,黃書潤說,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這些成就也令他感到欣慰。
黃書潤為燒傷的孕婦看診,做治療方案
援藏支醫
幫藏民治療困擾38年的大腫瘤
作為泉州市第一批支援西藏醫療隊的軍醫,2004年,黃書潤踏上了祖國的邊疆,開始長達1年的援藏代職任務。
剛到西藏,嚴重的高原反應,讓他出現了缺氧胸悶、頭痛、失眠、氣喘等癥狀,自己要一邊適應環境,還要投入工作,為藏區百姓看診治病,“真的是太難了”。
但是自己不僅是一名醫生,還是一位軍人。一身綠色的軍裝,時刻在提醒自己,不能放棄,不能認輸。他曾一邊自己吸著氧氣瓶,一邊幫患者看診。深入藏區后,他發現一位藏民臉部有一個巨大的腫瘤,重達1公斤多,困擾了他38年。黃書潤說,因為藏區偏遠,就醫不方便,所以這位藏民就一直拖著病沒有醫治,直到他們來了以后,用整形新技術重塑了他的面部外觀。藏民感激涕零。
夜晚的藏區寒冷又空寂,黃書潤說,自己蓋9層被子也抵擋不住嚴冬的寒冷,但最難克服的卻是令人窒息的“孤獨感”,沒有人說話,他就把自己關在科研的世界里遨游,一年下來,他撰寫發表了12篇論文,研究科研課題2項。
援藏后,西藏成了黃書潤的第二故鄉,“現在每年都要去一次,不去反倒不舒服了”。
“一根筋”的韌性
獲得表彰與榮譽一個又一個
平時工作,每天的弦要繃緊,科室有多少病人,要每個去了解。只要一回到家,想起哪個病人哪個細節沒做好,比如包扎包太緊,自己要么親自跑一趟,要么交代護士處理一下,確保安全了,自己才放心。
此外,軍醫的不同之處,就是要訓練。今年以前,黃書潤都要跟著隊伍出去備戰訓練,一去經常就是一兩個月。扎營、挖水溝、搭帳篷、鋪床位、搶救傷員,在野外訓練,磨煉的是毅力。
長期的磨煉,造就了他“一根筋”的韌性,在工作中,只要一遇到棘手的困難,他都會沉下心去,慢慢鉆研,直至將問題解決。在臨床中,他發現帶蒂皮瓣斷蒂時間太長、并發癥多、病人痛苦大。為了搞科研,盡管基金還沒申請到,他就自掏腰包買動物買儀器做實驗,在實驗室里白加黑干了一個多月。
他采用絲線分段結扎皮瓣行早期斷蒂和分指的創新手法,把手術次數從4次減少到2次,療程從2-3個月縮短至20天,為患者減輕了痛苦,節省了費用。這個項目整整做了16年,最后這項發明創新獲得了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黃書潤也是泉州市衛生系統首位獲此殊榮者。
一絲不茍的態度,和對病人的認真負責,26年來,黃書潤的軍醫生涯,沒有出過一次差錯和糾紛,真正如他所說“一步一個腳印,把每一步做實做足”。2004年至今,黃書潤獲得軍隊及省市級科研成果獎5項,個人榮立三等功3次,被評為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